从“老年痴呆”到“认知症“:称呼改变的一小步,社会文明的一大步
老年痴呆症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,它指的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细胞退化而导致的记忆力、思维能力、语言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的疾病。老年痴呆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,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。
“痴呆”虽然是医学用词,但常让人产生不适的联想,导致病耻感和歧义,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不愿意接受这个词。从十几年前开始,世界上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,纷纷进行了对“痴呆”的更名。台湾地区在2000年更名为“失智症”,日本在2004年更名为“认知症”,香港地区在2012年更名为“认知障碍症”。
为什么要倡导用“认知症”或“认知障碍”来取代“老年痴呆症”呢?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首先,它让人误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这种疾病,而事实上,虽然认知功能障碍多发生在老年人,但也有少数中青年人患有早发性认知功能障碍。
其次,它让人误以为患者就是“傻”或“精神错乱”,而忽略了他们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情感。
“老年痴呆”常常让人产生轻视,嘲笑的态度,然而认知障碍患者,往往需要更多的尊重、理解和支持。
它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功能衰退,包括记忆、思维、语言、判断等方面。
它不仅包括了老年性痴呆(即阿尔茨海默病),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,如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、帕金森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等。
它避免了对患者的负面标签和刻板印象,也避免了对患者的情绪和自尊的伤害。它让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包容和接纳,也让家属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鼓励。
它有利于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,也有利于促进患者和家属与医护人员、社工等专业人士之间的沟通和合作。
从老年痴呆症到认知症,称呼改变的一小步,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。
这体现了全社会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更深入的了解,也体现了人们对患者的更多的关心。使用“认知症”(认知障碍)这一词语,来传递更多的爱和希望,让患者和家属不再孤独,让社会更加和谐。
以上仅供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